一、原理概述:
近紅外輻射加熱管的工作原理是:電流在通過以特殊材料制成的加熱管的加熱絲時,加熱管會輻射出一定波長的紅外線,當紅外線被物體吸收時,物體即被加熱。利用這一特性來加熱物體的技術就叫做紅外輻射加熱技術。由于不同材質的物料對不同波長的紅外線的吸收程度不同,為了適應不同的加熱對象,通過改變加熱絲的材料成分和繞制方法,可以產生不同波長的紅外線輻射。現在,用于工業用途的紅外輻射主要是波長0.76~1.4μm左右的短波、波長1.4~4μm左右的中波和波長大于4μm的長波。短波紅外輻射又叫近紅外輻射,中波和長波又叫遠紅外輻射。由于紅外輻射的熱慣性極小而熱效率很高,利用短波、中波紅外輻射技術,可以高密度、高能量、高強度地對工件進行加熱,以達到提高加熱質量、縮短加熱時間、節約加熱能源、降低投資額度、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這就是工業界所說的高紅外輻射加熱技術。
二、應用領域:
近紅外加熱技術于20世紀70年代誕生于美國,最早由美國宇航局(NASA)用于模擬人造衛星接近太陽時,表面溫度快速上升到2000℃時的升溫過程。70年代中期為了進行航天飛機飛返大氣層時與空氣摩擦產生高溫的實驗,近紅外加熱技術被用來模擬航天飛機表面溫度由-273℃低溫迅速升溫到1800℃高溫的過程。隨后不久,該技術向民用領域擴散,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美、德、日等西方發達國家,近紅外輻射加熱技術已普遍應用于涂裝、印刷、包裝容器、塑料加工、印染、食品加工、木材干燥、化工制藥等幾乎所有需要加熱的行業。
20世紀70年代中期,紅外輻射加熱技術傳入中國,在少量行業中被試用。由于對這一技術的應用前景不夠了解,其發展比較緩慢。至20世紀90年代,近紅外輻射加熱技術被引進中國。由于缺少對近紅外加熱技術的推廣和宣傳,加上對這一技術的核心部件紅外輻射加熱管的制造技術掌握不夠深入,因此,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這一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還處于西方發達國家9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最近幾年,近紅外輻射加熱技術的優點逐步被認識,紅外輻射加熱管的制造水平日益提高,其在國內各行業的應用范圍日見廣泛。生產的加熱管是其中的佼佼者,已基本形成了品牌影響力。
加熱管安裝及使用注意事項:
* 由于紅外輻射加熱管的材質及構造的特殊性,在加熱管安裝和使用過程中請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 加熱管不可以采用二端剛性固定,以避免加熱管因不當的機械外力而破碎。